<tbody id="3ns8u"></tbody>
  • <legend id="3ns8u"><pre id="3ns8u"></pre></legend>
    <tbody id="3ns8u"></tbody>
  • 復旦百科

    紅會老樓

    在華山醫院,每一位前來就診的病人都會有一張就診磁卡,磁卡上印著華山醫院的標志性建筑,一棟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紅會老樓。這是一幢古典主義風格、三層磚木結構、坐北朝南的外廊式建筑。紅色的磚墻堅固而沉默,正中央的“紅十字”熠熠生輝。它伴隨著華山醫院走過了整整一個世紀,曾經的故人與流走的時光在此交會。

    追溯這座老樓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華山醫院的創始人沈敦和先生。1904年這位國際上知名的慈善家發起成立了中、英、美、德、法五國合辦的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時任中方辦事總董。在活動期間,他始終以恤兵博愛、救死扶傷、拯難濟危為己任,濟扶貧,募善款。

    1907年,沈敦和上呈清廷的奏折在沉寂三年后終于批了下來,“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暨醫學堂”成立。

    1909年,他用籌集的536400兩白銀購置徐家匯路七號土地十四畝作為院址,動工建造醫院和醫學堂。翌年農歷三月,竣工落成。

    這座樓高2層,建筑面積1187m2的紅磚樓房便是華山醫院的前身。1911年10月14日,“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暨醫學堂”正式開業。自此,上海終于有了第一家由中國人自己開辦的醫院。從醫院正式落成,“診病給藥只收號金”,甚至“貧者則免”,到華山百年問診4000萬人群,“紅會老樓”始終是華山醫院空間布局上的圓心,更是全體華山人的精神脊梁。

    一直以來這棟古老的建筑都被稱為紅會老樓,但同時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哈佛樓。這是因為這座古典建筑在歷史沿革中曾作為哈佛醫學院在中國的教學基地。1913年,醫院與美國在華哈佛醫學堂合作辦學,簽約5年,并由美國人胡登博士擔任院長。直到1921年,與外方合約期滿后,醫院由國人收回自辦。故紅會老樓一度也被稱作哈佛樓。由于年代久遠,這一叫法已無從考證,據曾經從事于院史研究的老同志口述,一些醫院的元老對哈佛樓的叫法存在異議,認為中國人的樓叫外國大學的名稱不妥。由于爭議一直存在,因此紅會老樓與哈佛樓的叫法并存。

    2004年,華山醫院對這棟百年老樓進行了保護性的修繕,在原貌的基礎上對其修舊如舊,使紅會老樓在厚重中多了份精致。

    走進紅會老樓,一樓的長廊上懸掛著華山醫院歷任院長的油畫肖像。經過長長的走道,蜿蜒二樓,墻上掛著醫院終身教授的油畫肖像。在修繕過程中,紅會老樓除在外貌上保留著古老典雅的風韻,其內部已完全裝飾一新。一樓增加了會客接待室,迎接來自各國各地參觀學習的外賓,二樓新設院史陳列室,悠遠綿長的百年歷史經過電子化的投影再現,更加煥發勃勃生機。在二樓的正中間增設了一個小閣樓,分隔成11間20平方米左右的終身教授榮譽辦公室。老教授們會時時來辦公室看書學習,一待便是半天。

    也許有人會疑問,一家新樓聳立的現代化醫院為什么會把2層老樓印在就診磁卡上作為自己形象的標識?我們的前任院長徐建光(現上海市衛生局局長)曾這樣說過,要保護好紅會老樓,通過這個老樓,把我們歷任的院長與德高望重的學者專家終身教授的畫像都掛上去,希望給我們華山的年輕人有一個歷史教育的場所,能夠激勵他們更好地為了華山未來的百年,為華山的明天做出他們應有的服務和貢獻。

    紅會老樓矗立于此已有一個多世紀,它就像一位歷史老人見證著華山醫院的百年滄桑,百年創業。它所記錄的不僅僅是華山百年來的從醫傳統,更印記著華山的精神,華山的文化。

    如今一百多年前建起的紅會老樓已經成為上海的經典建筑,華山醫院從蒼茫的歷史深處走來,正邁著堅定的步伐行走在新一個百年。

    摘自《桃李燦燦 黌宮悠悠:復旦上醫老校舍尋蹤》


    <tbody id="3ns8u"></tbody>
  • <legend id="3ns8u"><pre id="3ns8u"></pre></legend>
    <tbody id="3ns8u"></t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