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3ns8u"></tbody>
  • <legend id="3ns8u"><pre id="3ns8u"></pre></legend>
    <tbody id="3ns8u"></tbody>
  • 復旦百科

    南軒

    南軒位于復旦大學邯鄲校區西南角的燕園內,為一獨棟2層小樓。

    燕園原為王、謝兩姓私家園林,約十余畝地大小,與復旦一籬之隔。當年費鞏、王思方等一群好小球運動的學生,常常將小球踢飛進燕園,不得不破籬入內拾球而衣衭時有掛破之苦。小園主人亦常為此到校方告狀。李登輝先生為不使學校被外界分割而影響到未來的發展,并實現其要把復旦辦成一座美麗花園的一貫主張,19351月,學校舉債5萬大洋從園主謝某、王某手中購得私墅及園林土地,名為“燕園”,寓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園內小別墅,于1936年冬命名為“登輝”園,用以紀念李登輝老校長。 1946年復旦渝滬兩部合并回原址辦學,因準備新建登輝堂,故將登輝園改名后為“南軒”,既因此建筑在校園之南,也是為紀念前任校長吳南軒,有雙關之意。

    194645日,南軒由復旦大學當時的土木工程系修繕落成,被辟為新聞館,并由大公報記者廖毓泉系友題寫了著名的“新聞館”匾額。新聞館為陳望道教授領導新聞系時的辦公地,也是進步師生為開展愛國民主運動而斗爭的堡壘之一,見證了復旦追求民主自由的諸多歷史時刻。

    解放后,新聞館遷出,改為工會俱樂部,成為教師職工業余文化活動的中心。之后,南軒歷經歷史地理研究所、國際政治系,最終成為日本研究中心之用房。

    1996年,由日本友人捐資擴建了書庫,擴建項目建筑面積514平方米,徹底改變了原建筑面貌,原本的南軒已矣。

    2007年,六十年一遇的大雨侵襲了復旦校園,處于地勢最低處的日研中心遭受重創,損失慘重。學校遂決定對這座建筑進行改建。

    2008年,原日本研究中心在原地拆除重建,至此,“南軒”實已不復存在。

    似水流年中,曾經的“南軒”靜默地矗立,守護著燕園的小橋流水,守護著復旦的莘莘學子。歷史的翻動,有的事物留下了,有的事物消失了。隨著時日的推移,甚至記憶亦能消失夷盡,這就是歷史吧。

      

    參考:

    復旦檔案1997-JJ12-1,歷史——校會記錄

    百度百科“吳南軒”

    “復旦大學燕園史話”

    《小橋流水話燕園》,《復旦人》總第11期,P46


    摘自《桃李燦燦 黌宮悠悠:復旦上醫老校舍尋蹤》


    <tbody id="3ns8u"></tbody>
  • <legend id="3ns8u"><pre id="3ns8u"></pre></legend>
    <tbody id="3ns8u"></t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