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輝堂——矗立在復旦校園西北部的一幢白墻黑瓦的建筑,看上去簡簡單單,卻見證了復旦最真實的歷史,它與復旦風雨同路,成為復旦校園不可或缺的風景之一。
抗戰時期,復旦大學分為兩部,一部遷往重慶北碚,一部留在上海市區賃屋上課??箲饎倮?,隨著滬渝兩部合并,學生人數激增,上海江灣原有的校舍遠遠不夠用。另外,復旦上海同學會覺得在學校里尤其需要一個容納1000人以上的大禮堂,因此準備籌款十億法幣,贈與母校擴充建設之用[1]。同時,為了崇德報功,紀念老校長李登輝[2],決定建造登輝堂。
因建造登輝堂愿望迫切,當時物價又不穩定,勢必不能待捐款募集后再興建,所以決定先由學校墊款建造。經登報公開招標,1947年2月5日復旦大學建筑委員會當場開票,該工程由新藝建筑公司承建。
2月13日,在學生第一宿舍的廢墟上,登輝堂正式開工,同年6月23日竣工完成,歷時四個多月,時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的吳稚暉[3]為登輝堂題寫了匾額。登輝堂為兩層建筑,樓上為大禮堂,可容納一千數百余座位,兼可充劇場之用。樓下東側擬作教室,西側作為閱覽室。[4]
在合同剛訂立時,就遇上金鈔大風暴,物價急劇上漲,新藝公司以物價暴漲為由要求加價。學校與之反復磋商,最后決定將工程中木料部分,按照承包原價由新藝公司退還學校,另由學校購買材料交新藝公司用。經由校友鮑慷志的協助和章益[5]校長、芮寶公總務長的各方奔走,學校從中央信托局敵偽產業清理處廉價得到敵商木材,這樣雖增加了不少麻煩,但損失可減輕不少。后又得到校友王人麟的協助,請準善后救濟總署上海分署撥助面粉兩千余袋,抵減了一部分工價。加上又以大大低于市價的價格購入一批鋼筋,因此該工程照市價估值為12億元以上,但在學校多方努力下僅花費了七億四千二百余萬元。[6]
“文化大革命”中,登輝堂被改名為大禮堂。1985年復旦大學校慶八十周年之際,又改名為相輝堂,由周谷城[7]先生題寫匾額[8]。其中,“相”緣于馬相伯[9],復旦的創始人。
2006年2月相輝堂被批準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筑。
登輝堂(相輝堂)自落成以來,一直是全校師生重要集會的場所,更因此成為復旦歷史變遷的見證者。
1947年6月26日下午,復旦大學復員后首屆畢業典禮在登輝堂隆重舉行,到場來賓及師生共二千余人,其中有國民黨元老李石曾[10]夫婦;英國文化委員會赫德黎,上海同學會代表奚玉書[11]、端木愷[12]、張豐胄[13],國民黨參政員金振玉等。應屆畢業生618人均身著學士服在繞大草坪一周后,魚貫進入登輝堂就坐。李登輝校長在這里作了最后一次講演。他深情又滿懷希望地對畢業生說:“你們現在穿的是學士制服,你們穿過了以后,應當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應當從此對國家有所貢獻;一個大學畢業生,應當為社會服務,為人類犧牲;服務、犧牲、團結,是復旦的精神,更是你們的責任”。[14]
1949年6月20日,登輝堂又見證了復旦大學重要的歷史時刻——復旦大學接管典禮,上海市副市長韋愨及軍管會代表來校接管。校長章益接收軍管會命令,師生員工代表致歡迎詞。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管會代表李正文(后任校黨委書記)宣讀接管復旦大學命令。[15]自此,復旦大學順利完成了從舊學校到新學校的轉變,開始譜寫它的歷史新篇章。
1954年5月27日,在這里,舉行了建校四十九周年慶祝大會暨第一次科學討論會。陳望道[16]校長在大會上致詞,從此掀開了復旦大學科學報告會的嶄新的一頁,增強了學校的學術氣氛。
一位位國內外名人在這里登臺演講,幫助復旦人拓亮了視野。據不完全統計,僅在解放后來登輝堂(相輝堂)作報告的國際知名人物,先后有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伏羅希洛夫、法國總統德斯坦、法國共產黨總書記馬歇、美國總統里根、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等。
1984年為了迎接美國總統里根的到來,大禮堂(相輝堂)進行了徹底的翻修,一個個長條凳換成一張張嶄新的座椅,一臺臺吊扇也為空調所代替,大禮堂(相輝堂)成為國內高校中第一個擁有空調的大禮堂[17]。美國當局為了從安全角度出發,連演講臺都是從美國空運過來的。而復旦大學當然不能任由美國的標志在復旦的舞臺上展示,經雙方協商,在美國提供的演講臺外面套一個有復旦logo講臺。當里根總統在這個演講臺上發表演講時,復旦的logo也同時展現在全世界人的面前??吹疆敃r里根演講的照片的人也許會好奇,演講臺前的兩塊玻璃是干什么用的呢?原來,這兩塊防彈玻璃是里根總統演講的字幕板,里根在演講時,一會兒看看左邊的字幕,一會兒看看右邊的字幕,就好像他時不時在與左右兩邊學生進行交流,倍感親切。當學生用流利的英語與里根總統交流的這一刻起,復旦學子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大禮堂(相輝堂)也成為復旦連接世界的廣闊舞臺。
登輝堂(相輝堂)是學生活動的重要舞臺,一幕幕經典話劇在此上演,從1963年的《紅巖》到1978年的《于無聲處》、1996年的《雷雨》乃至2003年的《托起明天的太陽》,每一出劇目都引起不小的轟動。特別是1978年11月30日,在此公演的《于無聲處》,在全校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演出過程中,觀眾們不時為位演員們精彩的表演報以熱烈的掌聲,不少觀眾被劇中歐陽平、梅林等英雄人物的高尚情操感動得熱淚盈眶。演出結束后,一些師生還跑到后臺,熱情地向演員表示祝賀,眼眶里閃爍著激動的淚花[18]。
除了公演話劇,相輝堂從七十年代起還充當電影院的角色,復旦大學利用自身優勢,經常搞到一些內部影片放映。因此當時放映的都是最新、最經典、難得一見的電影,于是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局面經常發生。有時候放映室里也全都是人,還有人爬到天花板上,躲到舞臺燈那里……;有些人沒有買到票,為了看電影,用過假票、過期的票,一張票還被撕開過兩半,想混兩個人進去;為了看電影,學生用的辦法是五花八門,什么情況都發生過[19]。當時放映電影的輝煌場面是可想而知的了。1988年5月張藝謀、莫言率《紅高粱》劇組來復旦舉行首映儀式,相輝堂內座無虛席。復旦學生藉此機會了解了《紅高粱》,并觀看了《紅高粱》,與劇組互動、交流,熱鬧非凡。特別是張藝謀導演高唱一曲“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時,復旦學生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向張藝謀等優秀電影藝術家致敬,此時臺上臺下手舞足蹈,如癡如醉地哼著“好酒!好酒!”,更是把會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20]
2000年4月27日,相輝堂又見證了復旦大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時刻——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復旦大學。上海市市委副書記龔學平主持大會,教育部部長陳至立、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出席大會并講話[21]。兩校的強強聯合,為學校的改革和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具有了更強大的辦學實力,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又更近了一步。
馬相伯創立了復旦,李登輝建設了復旦,相輝堂是對他們永恒的紀念。然而一年或者一百年,對于一個建筑來說,都僅僅只是一瞬間,真實的歷史不是保存在這里,而是保存在每個復旦人身上,每個為復旦乃至整個中華民族謀發展的復旦人身上,現如今,相輝堂已經成為所有復旦人的精神殿堂。
(孫瑾芝)
[1]參見復旦大學歷史檔案2377 P87,四十一周紀念展期慶?;I款建登輝堂充作禮堂——紀念委員會常委會之決定。
[2]李登輝(1872-1947)字騰飛,福建廈門人。幼年僑居海外。1899年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獲學士學位。1906年受聘擔任復旦公學英文部主任,后為教務長。1913年起任復旦校長,致力于復旦的建設、發展。1936年退休后曾任中華書局英文總編輯。
[3]吳稚暉(1865 ~1953),原名脁,后改名敬恒,學名吳紀靈(又稱寄蛉),字稚暉,江蘇武進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05年在法國參加中國同盟會。1924年起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等職。1953年卒于臺灣。
[4]參見復旦大學歷史檔案2377 P107,美輪美奐登輝堂新廈落成。
[5]章益(1901-1986),字友三,號雯文,安徽滁縣人。1922年復旦大學文科畢業,留學美國,得碩士學位?;貒笕螐偷┐髮W教授、教務長。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總務司司長,中等教育司司長。時任復旦大學校長。
[6]參見復旦大學歷史檔案2377 P98,登輝堂興工建造幾經波折終底于成。
[7]周谷城(1896-1996)湖南益陽人,1943年 9月到復旦。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歷史系主任,復旦大學教務長。
[8]《相輝堂》柳浪校史通訊。
[9]馬相伯(1840—1939)原名志德,又名建常,改名良,以字行,晚號華封先生,江蘇丹徒人。1862年入耶穌會,后獲神學博士學位。曾任上海徐匯公學校長、清政府駐日使館參贊。 1903年創辦震旦學院。 1905年創辦復旦公學,并兩度擔任該校校長(監督)。1937年被任命為國民黨政府委員。
[10]李煜瀛(1881-1973),字石曾,筆名真民,石僧,晚年自號擴武,河北高陽人。李鴻藻第三子。中國教育家,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曾為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發起和組織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貢獻。
[11]奚玉書(1902-1982),字毓麟,上海人。1920年入復旦大學商科學習。1927年獲會計師證書,1936年組建公信會計師事務所,任主任會計師。1939年創辦主編《公信會計月刊》。1938-1952年主持創辦誠明文學院商學系夜大,任系主任。
[12]端木愷(1903-1987),亦名端木鐵愷,字鑄秋,安徽當涂人。1925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正科社會科。東吳大學法科,留學美國密西根大學,授法學博士。曾任南京中央軍校軍官教育團政治教官、安徽教育廳秘書、科長,農礦部秘書、專門委員,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國立中央大學、東吳大學行政法教授等職。
[13]張豐胄(1907-2005),江蘇江陰人。1929年復旦大學政治系畢業,解放前曾任重慶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少將研究員、國民黨中央陸軍軍醫學??傂U尾可賹⒅魅?、復旦大學教授等職。1973年7月被任命為國務院參事。1950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曾任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北京市委常委、對臺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14]參見復旦大學歷史檔案2377 P107,復員后首屆畢業典禮在登輝堂隆重舉行到來賓校友教授二千余人李老校長亦欣然蒞臨并致訓。
[15]參見復旦大學百年紀事。
[16]陳望道(1891—1977)原名參一,筆名佛突、雪帆,浙江義烏人。畢業于日本中央大學法科,獲法學學士學位。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是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成員。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第一任書記。1920年起在復旦大學任教。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17]參見《復旦人》2009年第3期,相輝堂的似水流年。
[18]參見《復旦》1978年12月20日第276期,校話劇團演出《于無聲處》。
[19]參見《復旦人》2009年第3期,相輝堂的似水流年。
[20]參見《復旦》1988年5月21日,酒神頌歌—為《紅高粱》一辯。
[21]參見《復旦》2000年5月10日,強強攜手更上一層樓復旦大學與上醫大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