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3ns8u"></tbody>
  • <legend id="3ns8u"><pre id="3ns8u"></pre></legend>
    <tbody id="3ns8u"></tbody>
  • 復旦百科

    中山醫院3號樓

    具有中國建筑特色、呈現城垣城樓雄姿的中山醫院3號樓,是1937年4月建成的。它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由中國人自己創設的一所規模較大的綜合性醫院———中山醫院的誕生地。

    70多年前,上海已經躋身世界六大都市之列,華洋雜處,人口繁盛,易滋疾病。規模較大醫院,大多由外國人開辦在租界,收費昂貴,中產階層的人也難承受,普通老百姓更是就診無門。當時上海市區人口已逾275萬,而病床則不到5000張。社會醫藥之需要和國立上海醫學院也需要配備一所教學實習醫院,于是籌建一所由中國人自己創設的綜合性醫院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上海各界名流都有共識。於民國十九年夏,開始商討創辦規模宏大、設備齊全的國人醫院。

    發起創辦中山醫院(3號樓)的社會名流賢達共40余人,其中不少是國民政府的達官貴人。如立法院院長孫科、實業部部長、央行總裁孔祥熙、實業家劉鴻生、教育家蔡元培、中華全國商會聯合會主席林康侯、金融界巨頭虞洽卿、外交部次長徐謨、上海醫學院創始人顏福慶,還有宋子文、唐紹儀等。1931年1月17日下午6時,在上海銀行公會召開了籌建中山醫院發起人會議。會議由孔祥熙主持,顏福慶作發起經過報告,醫院定名中山醫院,是為了弘揚孫中山先生“救國救民”的精神,孫科等發言極表贊成,并希望盡快開展募捐活動。幾經磋商后,即成立上海中山醫院籌備會,公推孔祥熙為主任、孫科、劉瑞恒(時任衛生署署長)任副主任、顏福慶任總干事,劉鴻生、林康侯、史量才等為籌備常務委員。24日下午召開了籌備會常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史量才先生主持。決議擴充常務委員會成員至25人。還在美國、法國等五處設了募捐點。

    “注重平民,普及衛生教育,分科診治,專門研究,……供應社會需要,……以強民族而利民生”的建院方針頗受社會各界擁戴,踴躍捐款者遍及中外人士。收捐處設在上海海格路263號中國紅十字總醫院(今華山醫院),捐款委托上海銀行(寧波路9號)受理收存。創設中山醫院的一百萬元經費全部由各發起人捐募而來。

    1933年10月顏福慶聘請英國喬治·海登博士擔任正在籌建的上海中山醫院第一助理院長。在聘請儀式上,顏福慶指出:“作為一所中國的醫院,由中國人支持,為中國人服務,我們要最大可能地適應中國人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p>

    1934年春,計劃將原美國洛克菲勒基金董事會捐贈法租界勞神父路(今建國東路)閑置的中華體育協會棒球場90000M2(135畝)地,用作建筑上海醫學院新校舍和中山醫院。但在此年5月申請建筑執照時,卻遭到法租界工部局作梗發難,不得不改變計劃,將勞神父路基地出售一部份,并決定另在楓林橋滬南八圖成字圩購地66667M2(100畝),建筑上海中山醫院及上海醫學院。由于該地塊業主多達30余家,向業主收買土地相當不易,便以建院是慈善公益的理由,呈報市政府,要求按照相關土地法條例征收上述地塊。1935年5月30日,內政部下文批準。1935年7月5日,市土地局在市政公報及各主要日報上刊登布告,將內政部核準建筑上海中山醫院及上海醫學院新校舍,依法征用楓林橋民地一百畝,及征收民地的詳細名單和征地、遷墳的費用補貼,一一列出。

    中山醫院(3號樓)由基泰工程司的建筑師:關松聲、朱彬、楊廷寶、關松堅,土木工程師:楊寬麟設計。招標由基泰工程司承辦。1934年7月15日,招標通告登載于《申報》、《新聞報》上。登報四天內陸續照章領取圖樣章程的有24家,至7月26日照章投標者23家?;┯谕稑饲肮纼r標的為三十六、七萬元。8月2日下午2時,在海格路紅十字醫院當眾開標,投標結果報告顯示,有9家標價在三十六萬余元至三十九萬余元之間。最終中標者是初價為三十一萬余元,標單工程細帳綜合加成總數標價為三十七萬余元的森泰營造廠。

    籌建中山醫院(3號樓)的計劃起點頗高。建筑要求“依照各國最新式醫院詳繪圖形”;當時募集銀一百萬兩,其中六十萬兩為建筑費,二十萬兩為設備費,另二十萬兩為基金;醫院內部的組織機構擬分醫務、事務、護病三部,重點醫務部下設較為齊全的分科;設備一應俱全,病床約450張。

    當時中山醫院分成門診部和醫院本部(3號樓),為便利于外來病人出入,門診部設在東北角(3號樓東面)為平房。醫院本部居中為乙字形,四層樓房。前面離馬路150尺,為花園和廣場,供車輛出入。西北角建廚房、餐室為平房。其余醫生護士宿舍以及一切附帶房屋皆分列東西兩旁,依次向南排列。

    醫院本部(3號樓)分中部、東、西兩翼三部分。

    四樓東部為頭等、二等病房,共計有頭等單人病房20間;二等雙

    人病房24間,共有病床68張,房間寬敞且皆向東南并有露臺外出,空氣光線,無不足之虞。中部為骨科及肺癆病房,有病床40張;西部為婦科床位45張,兒科床位30張,除各種設備外,尚有嬰兒室及嬰兒浴室。

    三樓東部為皮膚花柳及神經各科普通病房,共計有病床50張;西

    部為男女外科病房,計有病床80張;中部為外科手術室部分,共有手術室四間及產房二間,其附屬房間自成一段,不與其他各處相混亂。

    二樓為男女內科及耳鼻喉科各普通病房,共計有病床132張。

    底樓中部為管理部門、愛克斯光線,各室及電療各診治室。

    醫院共計有病床約450張,這在當時上海的醫院中可稱得上是最

    好的設計,其建筑有以下特點:

    1、除頭、二等病房自成一系外。其他各樓層的普通病房務必能使普通民眾能享受最完備、最新式的各項設備。

    2、從醫院的管理上,務求集中各系統,以便辦事能達最高效率,

    而各科的設備務求完備,以達到良好的治療結果。

    3、醫院與國立上海醫學院相輔相成,亦為教授及練習機構,所以各組病房皆有教室為學生講解之用,醫院的其他設備亦多以此為目標。

    樓房皆為鋼骨水泥建筑,務求防火、堅固,外表簡潔,內

    部亦務求簡單,既合衛生又易清理。

    1935年6月醫院正式動工,次年12月落成,占地26644M2(40畝),建筑面積13597M2。資產審核,中山醫院(3號樓)全部價值一百萬元,計分地產十萬元,房屋價值四十萬元,儀器設備三十萬元,衛生設備及電氣工程十萬元,藥品及生財十萬元。這一年,由上海紅十字會第一醫院(今華山醫院)調來部份醫務人員組建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泌尿科、眼科、耳鼻喉等科。3號樓內留下了許多名醫名師如:應元岳、沈克非、黃家駟、吳紹青、林兆耆、榮獨山等的足跡。1937年2月,聘骨科專家?;萆鸀橹猩结t院第一任院長,開始收治病人。4月1日舉行新校舍暨中山醫院開幕典禮。一所嶄新的國人醫院從此呱呱墜地。開業不久,?;萆∈?,應元岳代理院長。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同年“八·一三”戰火蔓延,醫院業務重心放在中國紅十字會第一醫院。3號樓原址先后改為“第六救護醫院”和“國際第一醫院”,3個月內共收治傷兵2萬余人。 1937年11月,日軍侵占上海,從此,3號樓被日軍占據達8年。1939年7月,部分醫護人員隨上醫遷至昆明,后又由滇遷往渝??箲饎倮?,1946年 5月,在渝的醫護人員分批回滬,籌備恢復重建。當時時局動蕩,物價飛漲,醫院經濟受到嚴重影響,依賴各方資助和向外募捐才得以維持。但全院職工團結一致,堅持工作,直到上海解放,得以將完好的中山醫院(3號樓)交給了新中國。

    經歷了70多年的風雨,中山醫院3號樓依然如此的雄偉,它那具有中國傳統風格與現代派風格相結合的建筑,于1994年2月16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選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摘自《桃李燦燦 黌宮悠悠:復旦上醫老校舍尋蹤》


    <tbody id="3ns8u"></tbody>
  • <legend id="3ns8u"><pre id="3ns8u"></pre></legend>
    <tbody id="3ns8u"></tbody>